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纺织印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整合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化工、环境等学科的实验与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基于现代纺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实验与实践体系。坚持“面向行业需求、强化工程能力、注重实践创新、全面提高质量”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纺织印染相关产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心所服务的专业涵盖纺织原料加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纺织产品加工(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印染产品加工(轻化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和环境污染处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现代纺织产业链中的四个关键生产环节。
中心2020年承担本科生实验学生总人数2349,总学时数18.03万。2020 年开设实验项目196个,提供给学生的实验项目资源总数为241个。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通过人才培养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中心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稳定的进步:实验课程体系稳定有序;实验教学方式有所改进并逐渐深入,实验教学效果稳定且有部分提升;形成了重视实验课程建设,规范实验课程教学的氛围;完善了实验教学资料,学生培养质量逐步增加。中心面向全校学生,积极搭建创新创业、竞赛训练平台建设,与创新创业学院共同组建“武汉纺织大学—湖北达雅校企协同育人双创基地”。本年度中心教师指导的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省级11项、校级3项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8项。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目前现有固定人员8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3人,占比76.8%,高级职称人数45人,实验技术人员11人,具有纺织印染相关行业背景39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可满足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的需求。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中心大力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实施老/青年教师传帮带,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升,刘蓉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第一名,高凌峰获学校线上教学大赛二等奖。
中心联合行业知名企业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派青年教师企业挂职,三人入选中小微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发展。2020年引进青年博士4人,引进实验技术人员1人。中心派出各类人员参与各类网络学习、会议、培训,本年度共派出80人次前往上海、苏州等地交流与学习。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中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2020 年申报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1 项,校级教研项目立项 12 项,完成 4 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材建设等方面都积极地进行探索、改革与实践。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 5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轻化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2 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纺织材料学》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染整工艺学》入选湖北省一流课程。出版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中心积极开展纺织印染、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学科相关领域课题的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企业委托项目46项,总到账经费1019.5万元。在纺织印染工艺及助剂、纺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环境能源材料、印染废水处理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化学学科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合作申请工信部行业标准1项。中心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部分转化为实验项目,推动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体系的改革,并固化为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通过课程建设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组建了实践和竞赛教学团队,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奠定基础。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依托教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信息技术中心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心的门户网站网址为 http://fzyr.wtu.edu.cn,2020 年度总访问量 2.0 万人次,年度更新资源量 210Mb。中心下属的化工过程虚实结合实验实训中心、仪器分析虚实结合实验实训中心完成建设,拥有化工原理、化工实训、化工厂实习、大型仪器分析等 5 大类多层次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训课程,可开设 40 余个虚拟实验,2020 年完成 2 个大型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的验收,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印染厂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开始运行。
2020 年,与上海曦贝达成意向,建设“曦贝易采化学品采购平台”,逐步规范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中心所属实验室实现工作日全时段开放,大型仪器实行微信网络预约,创新实验室开放约1.5万学时。
中心非常重视日常安全运行,坚持隐患排除、警钟长鸣。
1、 新增危险化学品临时存贮库,专人负责;实验室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存贮,交由第三方安全处理与处置。
2、 对安全通道阻塞隐患进行整改,批量更换紧急喷淋装置、洗眼器,配备紧急处置药品柜;
3、 定期对示范中心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整改;
4、 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中心积极参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材料/纺织学科组的各项活动,主动参与湖北省化学化工类示范中心联席会、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中心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成功举办“环境污染控制与能源催化材料学术论坛”,邀请朱永法、赵震、郝郑平、陈春城、杨向光、张礼知6名专家开展学术报告。邀请海南大学田新龙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安太成教授做学术报告,加强沟通交流。湖北大学等高校纺织与化工相关院系教师来中心交流。通过交流促进我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共享其他高校在纺织印染实验教学中的经验。
毕曙光、李玉广、于志财3位博士入选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发展。共派出40人次赴湖北省利普乐染整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富春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嘉麟杰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科技帮扶和业务交流。
中心依托化工学院和纺织学院,2017年开始从印度、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招收留学研究生,2020年招收留学生2名,目前共有7名留学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3 月 1 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受疫情影响,新学期开学模式显得特别不一样。根据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和教务处要求,为最大限度减少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影响,保证延期开学期间教学工作顺利有序运行,示范中心全体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准备线上课程,完善课程资料,通过在线培训等形式,保证教学进度不落后、教学质量不降低,全力上好“开学第一课”。

时刻听党召唤,专拣重担上肩,按照学校党委要求,中心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和所在社区(村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师生党员积极向当地党组织报到,在当地党组织的安排下,积极参与所在社区(村组)疫情防控工作,具体负责政策宣传、楼栋值班、防控排查、信息统计、物资采购等各项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冲锋在前,担当作为。

7 月 27 日,省委人才办和湖北省经信厅公布 2020 年首批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人选名单,毕曙光、李玉广、于志财 3 位教师入选“科技副总”成员,将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赴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11月 5 日,中心联合资产处开展 2020 年度实验室安全月系列活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罗锦银,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贺占魁等出席启动活动仪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实验室工作尤其是安全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为深入扎实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营造更加安全、更加稳定、更加和谐的实验室环境,更好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11 月至 12 月期间,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展、实验室安全演练、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建设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

11月 4 日,举办“环境污染控制与能源催化材料”学术论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赵震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郝郑平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陈春城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向光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张礼知教授受邀参加论坛并开展学术报告。

12 月 4-5 日,我校学子参加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第一届上海市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共获得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优秀奖 7 项,优秀墙报 5 项。

12 月 5-6 日,我校学子参加由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主办、武汉轻工大学承办的“微瑞杯”湖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共荣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5 项。

12 月 8 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11 月数据显示,我校材料科学和化学进入 ESI 全球前 1%,化学学科高水平论文达到 730 篇、他引 8732 次,总体水平位居全国 186 位、全球 1363 位。

12 月 14 日,学校举办首届实验室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中心副主任李明受邀作题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浅谈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报告,中心实验技术教师涂超作《立足学生培养、创新实验内容》的报告,展示中心的建设成效,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12 月 17-19 日,由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讨会暨 2020 年年会在湖北咸宁成功举办,来自省内外 42 所高校实验室相关的领导、专家、实验室工作骨干共计 470 人参加了本次盛会。中心派出了 2 位教师全程参与了学习、交流。

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运行机制:中心涉及四个学院(纺织、化工、材料、环境),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化工学院牵头,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总体负责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随着固定人员的增加与仪器设备体量的不断增大,示范中心运行不畅的问题逐步显现;
2、 信息化:随着双一流、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实习实训场地面积严重不足,相关仪器和设备也需要增加与更新,信息化教学手段需进一步加强;
3、 安全管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压力大,以至实验室开放共享程度不够,辐射效应不明显,实验室需进一步加强安全改造和设备材料保障;
4、 人才引进: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与学历老化,实验技术人员引进困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求,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纺织印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用校院两级管理,主要负责纺织、化工、材料和环境四个学院的实验与实训教学。 1、经费投入:2020年中心年度总经费投入35万元,运行经费4万。
2、 实验空间与仪器设备:示范中心现有实验教学场地7624㎡,设备2485 台套,设备总值4850万元。
3、 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2020年立项建设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校级教研项目、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达12项,《纺织材料学》获批国家一流课程立项建设,《染整工艺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立项建设。
4、 师资队伍:学校通过“双一流”专项经费,支持中心教师外出交流和企业实践。2020年引进4名青年博士,引进1名实验技术人员,40人次教师赴纺织印染类企业实践、参观学习。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1、 实验室管理:召开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年度会议,改选部分委员,增加外校和企业专家,加强对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指导;重新修订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度上墙;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共享。
2、 实验室建设:推动化工过程实训中心、仪器分析实验实训中心的虚实融合;完成理工楼北楼实验室的通风水电改造设计;建设“染整虚实结合实验实训中心”。
3、 实验室文化与安全:与上海曦贝共同建设“曦贝易采化学品采购平台”,
逐步规范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挖掘与整理实验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实践育人;着力提高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实验环
境和仪器设备的运行安全。
4、 实验教学改革:依据成果导向(OBE)理念,围绕纺织印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逐步推进实验项目改革与更新;从实验内容更新、实验教学方式改革、实验设备优化等方面,深化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
5、 创新创业教育:鼓励与引导教师将学科研究与学生创新实验、创业项目相结合,加强科研与实验的协同育人。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引导与激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
6、实验教学队伍:支持中心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访问交流,支持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设置专项经费,持续支持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