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纺织印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整合我校纺织、化工、环境、材料等学科的实验与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基于现代纺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实验与实践体系。坚持“面向行业需求、强化工程能力、注重实践创新、全面提高质量”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纺织印染相关产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心所服务的专业涵盖纺织原料加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产品加工(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印染产品加工(轻化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和环境污染处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现代纺织产业链中的四个关键生产环节。
中心2022年承担本科生实验学生总人数5098,总学时数19.0万。2022年开设实验项目286个,提供给学生的实验项目资源总数达到148个。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通过人才培养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中心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稳定的进步:实验课程体系稳定有序;实验教学方式有所改进并逐渐深入,实验教学效果稳定且有部分提升;形成了重视实验课程建设,规范实验课程教学的氛围;完善了实验教学资料,学生培养质量逐步增加。
中心面向全校学生,积极搭建创新创业、竞赛训练平台建设,与创新创业学院共同组建“武汉纺织大学—湖北达雅校企协同育人双创基地”。本年度中心教师指导的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项,省级14项、校级20余项。
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2022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微瑞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获挑战杯特等奖一项,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它赛事获奖40余项。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目前现有固定人员1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0人,占比87.0%,高级职称人数89人,实验技术人员14人,具有纺织印染相关行业背景39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可满足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的需求。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中心大力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实施老/青年教师传帮带,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升,青年教师高凌峰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成立教授为主持人的教学工作室,通过团队协作方式,培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教学热情。
筑巢引凤,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硕果。2022年度获批湖北省人才项目11项,引进学术带头人3人、青年A类博士8人,青年B类博士26人;7名教师晋升为教授职称,14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职称。倪丽杰老师荣获2022年度“湖北省化学化工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中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2022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研项目立项12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材建设等方面都积极地进行探索、改革与实践。轻化工程、环境设计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2个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纺纱学》、《非织造学I》、《全程型针织经编产品设计与织造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纺织品染色过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物理化学实验》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天然黑米色素染料的染色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经编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开发》两本专著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中心积极开展纺织印染、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学科相关领域课题的研究,2022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科技部外国青年人才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武汉市曙光计划人才项目1项。2022年,到账科研经费6200余万元。在ACS Nano、Applied Catalysis B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45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5件,发明专利技术成果转化23项,转化合同金额70.6万元。
中心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部分转化为实验项目,推动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体系的改革,并固化为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通过课程建设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组建了实践和竞赛教学团队,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奠定基础。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依托教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信息技术中心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心的门户网站网址为http://fzyr.wtu.edu.cn,2022年度总访问量2.0万人次,年度更新资源量210 Mb。中心下属的化工过程虚实结合实验实训中心、仪器分析虚实结合实验实训中心完成建设,拥有化工原理、化工实训、化工厂实习、大型仪器分析等5大类多层次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训课程,可开设40余个虚拟实验。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到访中心,深入交流学生实习实训项目。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中心所属实验室实现工作日全时段开放,大型仪器实行微信网络预约,创新实验室开放约1.5万学时。
中心非常重视日常安全运行,坚持隐患排除、警钟长鸣。
1、新增危险化学品临时存贮库,专人负责;实验室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存贮,交由第三方安全处理与处置。
2、对安全通道阻塞隐患进行整改,批量更换紧急喷淋装置、洗眼器,配备紧急处置药品柜;
3、定期对示范中心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整改;
4、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中心积极参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材料/纺织学科组的各项活动,主动参与湖北省化学化工类示范中心联席会、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中心承办了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首届“前进杯”中国高校牛仔面料设计大赛、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航天航空及大健康产业用纺织品”国际学术交流会暨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年会。中心邀请了葡萄牙里斯本新大学Sónia Carabineiro教授、南非大学Alex Kuvarega教授、德国雅各布大学Werner Nau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牟方志教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卿光焱教授等国内外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加强沟通交流。通过交流促进我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共享其他高校在纺织印染实验教学中的经验。
示范中心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通过武汉纺织大学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派出2名老师出国进行访问研究,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共派出40人次赴浙江长兴纺织企业、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亿诺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广东智益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兆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科技帮扶和业务交流。
中心依托化工学院和纺织学院,2017年开始从印度、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招收留学研究生,2022年招收留学生12名,目前共有25名留学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1)轻化工程、环境设计专业获批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专业获批2021年度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7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轻化工程、环境设计专业获批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专业获批2021年度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协调发展、立足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重视文化育人。强化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理念,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全面构建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2021年度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纺织工程专业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中心工程教育认证申请。
2022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布了2021年422个专业认证结论的通知,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利通过认证。继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取得又一重大进展。纺织工程专业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中心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专业建设进入新梯队。




(3)《面向纺织强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面向纺织强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功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取得印染中心历史最好成绩。

(4)《月面国旗研制技术及衍生功能化制品的开发》项目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
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团队推报的《月面国旗研制技术及衍生功能化制品的开发》项目经过激烈答辩,在12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全国特等奖,实现了学校和学院“挑战杯”赛事的重大突破。
《月面国旗研制技术及衍生功能化制品的开发》团队的学生前期参与了部分月面国旗研制的任务,掌握了月面国旗研制的纺纱、染色和微纳天然粉体色浆的制备技术,他们在曹根阳副教授、刘可帅副教授、盛丹博士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现有高温防护以及特殊环境等领域的功能面料性能的不足,进行了大量实验,成功实现升级版好纱好线好色浆技术突破,并顺利攻克了聚酰亚胺染色等一系列难题,使该项技术成功应用于消防、冬奥训练服等领域,为地球极端环境防护面料提供了新的选择。

(5)校友李建全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
5月11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78级校友、稳健医疗集团董事长李建全个人向母校捐赠1000万美元,这是纺大历史上最大一笔捐赠,用于支持学校基础研究设施建设,有助于学校进行原创性科研,开展面向行业、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培养学科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科技力量。2022年8月,软科发布榜单显示,武汉纺织大学5年(2016年-2020年)接收社会捐赠的总收入位居2022中国高校捐赠收入排行榜第65位,进入2022中国高校捐赠收入100强。

(6)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立项
11月,我校牵头申报、中心成员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点专项“织物基柔性可穿戴传感材料与器件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项目成功获得立项,项目总经费3350万元,实现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新突破。
(7)《天然黑米色素染料的染色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荣获部委级二等奖
中心成员于志财特聘教授著作的《天然黑米色素染料的染色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荣获2022年度部委级优秀出版物二等奖。该书是一部基于纺织行业“双碳”目标指引下,将天然色素用于纺织品染色及功能整理研究的新作。此次著作的获奖,离不开包括纺织印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质纤维与生态染整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基纺织材料清洁生产与高值利用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武汉市生态染整及功能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有力支撑。


(8)高凌峰老师获湖北省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三等奖
2022年8月24至26日,由湖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会承办的湖北省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本次大赛共有来自湖北省51所高校的127名选手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中心成员教师高凌峰在来自全省31所高校的31位教师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
本次获奖展现了青年教师优秀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更体现了中心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坚持把组织参与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作为促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激发教师热爱教学、钻研教学的热情,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9)倪丽杰老师荣获2022年度“湖北省化学化工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
倪丽杰老师荣获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颁发的2022年度“湖北省化学化工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全省共4人获此殊荣。倪丽杰,高级实验师,师德师风高尚,科研创新能力高,社会服务意识强,成果丰富,在纺织品领域三大树脂(水性聚氨酯树脂、丙烯酸酯树脂、有机硅树脂)及其共混改性技术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研究应用领域覆盖纺织品印花、纺织品功能整理及纺织品涂层技术。

(10)“大学化学名师工作室”成立
2022年11月11日,举行了“大学化学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名师工作室主任由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校教师发展中心特聘教师、被人民网誉为纺大学子心目中的“人气”老师吕少仿教授担任。中心重视名师工作室建设,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中心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素养,建立一支“爱学习、会研究、能合作、求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1)2022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全国总决赛喜获一等奖
2022年10月,中心成员张艳波、孙杰老师指导的王权、张紫嫣、赵纪雅、石畑佳梓团队,以《抗抑先锋——抑郁症实验动物模型装置》参赛项目获得2022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大赛搭建为中国高等院校的师生搭建高层次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主体协同,提升全国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和商业嗅觉,发现并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中心教师与学生成立创新团队,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度重视科创工作,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


(12)“微瑞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喜获佳绩
“微瑞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厦门大学落下帷幕,中心成员彭俊军和勒艾平老师指导郭钰、向薇蓉、谢政军团队,以作品《化学镀铜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荣获华中赛区三等奖。
中心高度重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彭俊军、靳艾平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郭钰、向薇蓉和谢政军等3名学生,以改进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对现有化学综合实验《化学镀铜》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科研成果,对该项目进行创新设计,使之符合实验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13)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佳绩

2022年8月,“六百光年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天津大学落下帷幕。本届竞赛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589所高校提交的6218件作品参赛。经过大赛组委会的评审,中心成员于志财、何华玲、尤雯文三位老师指导,轻化工程11902班刘曦瞳同学负责的科创作品《“一衣多穿”—基于天然黑米花色素染色织物变色技术》(参赛学生:刘曦瞳,王舒麟、吴聪、李晓茜、江庆、安雨浩、胡斌)荣获全国三等奖。
中心始终坚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赛育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创”,为广大学子搭建了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未来中心将继续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科研创新水平和创新创业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运行机制:中心涉及四个学院(纺织、化工、材料、环境),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化工学院牵头,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总体负责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随着固定人员的增加与仪器设备体量的不断增大,示范中心运行不畅的问题逐步显现;
2、信息化:随着双一流、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实习实训场地面积严重不足,相关仪器和设备也需要增加与更新,信息化教学手段需进一步加强;
3、安全管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压力大,以至实验室开放共享程度不够,辐射效应不明显,实验室需进一步加强安全改造和设备材料保障;
4、人才引进: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与学历老化,实验技术人员引进困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求,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纺织印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用校院两级管理,主要负责纺织、化工、材料和环境四个学院的实验与实训教学。
1、经费投入:2022年中心年度总经费投入1500余万元。
2、实验空间与仪器设备:示范中心现有实验教学场地17118 m2,设备5842台套,设备总值17108万元。
3、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2022年申报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研项目立项12项,轻化工程、环境设计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2个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4、师资队伍:学校通过“双一流”专项经费,支持中心教师外出交流和企业实践。通过武汉纺织大学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派出2名老师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访问研究,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2022年引进3名学术带头人,34名青年博士,中心安排40人次教师赴纺织印染类企业实践、参观学习。